東京:Chim↑Pom from Smappa!Group
By Emilia Wang
Chim↑Pom from Smappa!Group:Happy Spring
森美術館,東京
日本藝術家團體Chim↑Pom from Smappa!Group的(原名Chim↑Pom)的回顧展「Happy Spring」彙集了過去17年來的創作。這些作品按照主題歸類於不同展廳,含括了一系列的社會議題,包括東京的城市發展、廣島原子彈、和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作為展覽的一部分,Chim↑Pom還舉辦了互動空間,包括托兒所、博物館商店、以及一條含有坑洞、路燈和傳單的、由瀝青鋪成的室內街道。總括來說,Chim↑Pom的作品可以分類為活動企劃、社區行動、干預行為和派對,他們以活動中留下來的人造物和錄像片段,作為他們行動的瞬間留下來的種子。但是這些社會政治議題似乎只是載體,來裝載他們最常見的媒介和最迫切的主題:集體主義。
作品中其中一個集體主義的場域是Chim↑Pom自身的內部動態。許多作品在回應特定的時間和歷史的同時,也反映著成員Ellie的私生活和慾望。回顧展中,很多房間詳細介紹了她的貢獻,詭祕地讚美她身上的品質。Ellie有時就像藝術史上的女性繆思,她的存在提供了公平的藝術素材;有時又像是被賦予了權力的搗蛋鬼,指揮著這個團體來實現她個人的狂野願望。
在《Thank You Celeb – I’m Bokan!》(2007年)中,Chim↑Pom的成員利用Ellie的奢侈品和以她為模板的石膏雕塑拆除了埋藏在柬埔寨地下的地雷,並將炸毀的物品帶回日本,舉行了一次慈善拍賣。雖然這項企劃批判且反思了全球的貧富差距,但企劃以Ellie的幻想為基礎,突出了成員之間的崇拜情結、關懷以及任性。他們的作品成為一個遊樂場,在這裡,集體付出的心血與友情、愛情、仰慕、以及重塑的性別角色交織在一起。
在另一個層面上,Chim↑Pom的企劃基於日本社會結構的既定概念而運作。他們將自己定位為街頭文化的一部分,從內部和外部探索集體性,規模從身體延伸至城市。錄像《KI-AI 100》(2011年)中,他們將災難後才存在的內部團結帶到了現實中。站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的廢墟中,藝術家和當地居民手拉手圍成一圈,呼喊100次,歡呼聲中包括「東日本加油!」或更傻的願望如 「今年我想要個女朋友!」在錄像《Black of Death》(2007/2013年)和《Super Rat》(2006年– )中,他們不自覺地與烏鴉和老鼠親密接觸或相互攻擊,提醒著觀眾人類與非人類夥伴在共居的城市中岌岌可危的距離。
展覽中的某些作品,如《The other side》(2014–17年),則缺乏這種活力。這項企劃來自Ellie被美國拒絕入境時的靈感。Chim↑Pom和美國墨西哥邊境的當地居民共同建造了一個可以俯瞰美墨邊境的樹屋和一條地下隧道。在這項企劃中,Ellie的個人挫折被簡單粗暴地置換成中美洲移民在美墨邊境的暴力體驗,而美術館空間中複製的樹屋無法還原作品本來的意義和體驗。這樣的展示方式令本來最善於關注越界議題的團體,在邊界問題上的探討變得單薄而平淡。
Chim↑Pom的作品存在於表現和體現的邊緣,存在於對既定期望的藐視以及對盡情探索的渴望之間。但不管沈溺於幻想還是探索自己的錯誤,Chim↑Pom都表現了一種激進的姿態:集體行為不一定擁有意義。它不一定是正義或乾淨的;它的趣味存在於失敗中、掙扎中、或荒誕而扭曲的喜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