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Mar 27, 2023

臺北:「狂八〇」

Installation view of LEE TSAI-CHIEN’s Finite to Infinite, 1983, stainless steel, color coating, 5 × 5 × 10m, at "The Wild Eighties: Dawn of a Transdisciplinary Taiwan,"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FAM), 2022-23. Courtesy TFAM.

儘管台灣在1979年與美國斷絕了外交關係,但這個島嶼的八〇年代是一個變革和開放的時期,確定了台灣的身份意識和對身份的尋求。 1987年,長達38年的戒嚴令解除了,經濟開始繁榮,中產階級崛起,帶來了文化發展的新時代。

臺北市立美術館(TFAM)舉行的大型展覽「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示了這段歷史,將台灣當時的前衛藝術、文學、電影、音樂和戲劇聯繫起來。由TFAM館長王俊杰和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策劃,展覽試圖在五個章節中,透過大量的檔案、圖像和記錄,將台灣當時發生的社會事件和兩位館長的檔案研究,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展覽的第一部分「前衛與實驗」從介紹1970年代的出版物開始,如《雄獅美術》。1978年,在蔣勳擔任主編期間,他將雜誌的報道範圍擴大到當代文化。和文學年表一起展出的還有1983年TFAM作為台灣第一家當代美術館開幕時的剪報、早期目錄冊、裝置照片以及當時的藝術作品。如藝術家陳幸婉的作品《8411》(1983年),這幅抽象的三聯畫探索了混合媒介的材質,在水彩上疊加了厚重的丙烯酸,並拼貼了剪紙、紙板和木棍。這一部分還重現了在廢棄建築中舉行的實驗性聯展「息壤 」(1986–99年)中的作品,包括高重黎1988年創作的破格的雕塑《追憶似水年華》,當中一個扭曲的女性身體倒掛著,頭倚在地板上的鏡子上,鏡子上覆蓋一層土。這些晦澀難懂的作品,與高氏的攝影作品不同,體現了藝術家自辦展覽的實驗性質。

雖然藝術家們在地下場景中採用不同的、激進的表達方式,但八十年代仍然是一個社會氛圍相對緊張的時期,藝術的生產同時也受到審查和監控。「政治與禁忌」的部分始於台灣歌手羅大佑的充滿政治批判色彩的專輯《未來的主人翁》(1983年),第二個展廳則展示了「紅星事件」的照片、文件和剪報。在這場爭議中,藝術家李再鈐的紅色鋼鐵雕塑《低限的無限》於1983年安裝在TFAM的露台上。當時,一位老兵抱怨這件作品從某個角度看很像共產主義的五角星,於是美術館將它重新塗成銀色。公眾對這一「修改」感到憤怒,終於在1986年,作品恢復到原來的顏色。「狂八〇」展覽將這件作品重新安裝於原址,凸顯了當前民主制度下的政治放鬆與過去的禁忌之間的對比。

這些創新的嘗試有助於台灣在飛速的全球化中建立一種 「本土意識」,考慮到台灣與中國之間岌岌可危的地緣政治,這種持續努力非常重要。「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部分聚焦於這一時期出現的台灣美術鄉土運動,由自學成才的畫家洪通和雕塑家朱銘開創。洪通未註明日期的作品《文字畫之十八》是一幅垂直的水墨捲軸畫,畫中的三個人物穿著曖昧不明的傳統服裝,融入了台灣民間傳說和戲曲的元素。在這件作品的附近,朱銘的雕塑《太極》(1980年)近乎真人大小,由雪松木製成,描繪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幾何圖形,擺出了太極拳的姿勢。這兩件作品都展示了洪通和朱銘獨特的、識別性高的視覺語言。他們作品中所延續的當地的文化脈絡,令他們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獲得全台灣的認可。

「狂八〇」是一場頗具野心的展覽,對台灣歷史上極具開拓性的十年提供了百科全書式的概述。然而展覽的檔案資料的展示之多、規模之大,有時甚至令觀眾覺得望而卻步,而廣泛的主題也限制了更深入的討論(儘管美術館在展覽開幕時組織了一場國際論壇來促進更深的探討)。考慮到今年是TFAM成立的四十週年,展覽為塑造台灣當代歷史的使命作出了貢獻,理順了台灣作為一個年輕繁榮的民主政權的敘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