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Nov 14, 2022

新浪潮:蘇予昕

Installation view of SU YU-XIN‘s With or without the sun (Su’ao-Hualien Roadway), 2021, sand, coral pigments, ferric oxide, white sugar, crystal dust, sulfur, soil, red ore, tourmaline dust, and other hand-made pigments on board, 225 × 130 × 54 cm, at "The Rearview Landscape, or a Trip of Ownership," UCCA Dune, Beidaihe, 2021-22. Courtesy UCCA and MadeIn Gallery, Shanghai.

社交媒體上泛濫的圖片讓我們可以從別人的角度來體驗生活。但是,當我們的第一手體驗接連被二手或三手的記憶所整理甚至取代時,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時代?台灣藝術家蘇予昕的畫作壓縮了我們存在的碎片,探究我們對暫時性和周圍環境的看法。

蘇予昕使用地理標籤和標籤,從網上搜集到大海的照片,並主觀地將這些圖片合併成《每日此時》(2020年)系列中光怪陸離的影像。這些畫作既挪用了現有的材料,卻又是嶄新的影像合成物。蘇試圖避免設立「一手和二手經歷之間的階級 . . . 互聯網已經將這個等級拉平了」。在選擇並重新組合碎片的過程中,她成為了合成我們共時的人生的一條管道。她將這種多重的經驗和觀點命名為「平行印象主義」。

流動、交錯的時間線同樣滲透到作品《表面時間》(2020年)之中。三幅圓形石膏板上的畫分別描繪了重疊的鐘面,它們顯示了蘇在完成作品期間所需的不同間隔,勾勒出她所說的畫中時間的「內部秩序」,和現實世界的時間一樣朦朧而充滿了層次。這幅三聯畫是用定制的顏料與磨碎的礦物、貝殼和植物所創作而成。基於《表面時間》中的構想,另一幅作品《或旦或暝(蘇澳—花蓮公路)》(2021年)包含了蘇的藝術里程和畫作自身的時間框架:一條在19世紀的花蓮(蘇的出生地)建造的公路。蘇從破爛的公路上收集材料,研磨礦石和其他物質來創造出生動的色彩。受過中國畫訓練的她把磨墨的傳統描述為 「一種儀式」,將它帶入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在疊加多重經驗和時間的過程中,蘇的作品強調圖像本身影射的特質,以及它們如何證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時間。我們的體驗在跨越數字和文化邊界的過程中,被扭曲、轉化、並賦予了新的意義。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