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a Nurvista:食譜再定向
By Nicole M. Nepomuceno
吃飯的時候,除了攝取食物,我們的腦袋也會吸收餐桌上的對話,同時咀嚼消化著味道和想法,香味和猜測,口感和辯論。日惹出生的藝術家Elia Nurvista正正留意到這一點。她長達十年在社區的創作實踐包含了不同的錄像,記錄人們聚在盛滿米飯、咖哩、炒蔬菜、烤肉和新鮮水果的碗碟和香蕉葉上。其他的錄像則記錄了人們在印尼和其他地方的廚房裡用炒鍋、柚子葉和竹筐進行烹飪。在這些記錄中,Nurvista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用來填滿肚子的食材和烹飪過程能否訴説我們的歷史、政治和社會故事?
這位藝術家對食物的探索在早期並不明顯:搬進了一間設有大廚房的公寓後,她開始嘗試在網上尋找新食譜。作為一個設計公司的繪圖員,她在工作時間瀏覽網上的食譜,想像著下班後怎麼製作它們。在她的搜索過程中,她發現移居國外的東南亞人會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分享能夠替代他們在異地難以找到的本地食材的食譜。 傳統食譜的可變性和食物在移民經歷中的意義啟發了Nurvista,她於2012年在前身爲橫濱紅燈區的黄金町進駐時開始創作《Tasting Memory》。她訪問當地移民:「什麼食物會讓你想起家鄉?」並組織一系列的午餐聚會,讓他們在品嘗印尼菜的過程中分享他們對家國的回憶。作品中,其中一個裝置運用了紅線,在日本常見於包裝午餐盒的風呂敷上繡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食譜,回顧食物所能夠引發的懷舊情緒,甚至創造安全空間的能力。
從那時起,Nurvista的實踐開始反映出藝術史學家Claire Bishop所形容的參與式藝術:「藝術家不再是一個獨立和脫離的製作人,而是一個『情景』的合作者和製造者;作品是一個沒有明確的開始或結束的、持續的長期項目;而觀眾,以前被單純認為是觀賞者,現在則被重新界定為共同製造者或參與者。」例如,Nurvista與創作人Alia Gabres在日惹和墨爾本共同創作的《3 Recipes 3 Generations》(2014年) 是一個口述歷史作品,利用食譜來探索跨時代的文化演變。在印尼版本中,來自三個不同世代的參與者分享了他們製作印尼炒飯的食譜,他們在KUNCI文化研究中心單獨烹飪他們的晚餐。Nurvista主持著晚餐期間的對話,強調即使是來自同一個國家的人們,他們所烹飪的食譜也會隨著時間和地方的變化而改變。
真實性和文化擁有權的問題皆反映於由兩部分組成的《Possibility of Inauthentic Recipes》(2016和2018年) 中。作品首先在日惹的Studio Kalahan展出,然後在首爾的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展出。「正宗的菜餚和食譜真的存在嗎?抑或它們只是一個牽強的想法,暗示著我們對擁有權的迷戀?」作品的早期版本以烹飪課的形式呈現,記錄了Nurvista在市中心的一家咖啡館裡烹飪越南布丁和羅興亞魚咖哩。 越南布丁是一種從法式布丁塔演變而來的焦糖吉士甜點;它的起源講述了法國對中南半島的統治,以及殖民社會如何透過適應殖民文化,并在後殖民時期繼續傳承這種混合物的習俗。相反,羅興亞人是一個沒有國籍的印度雅利安族群體,來自被暴力驅趕出境到孟加拉的緬甸土著。當文化與民族身份被一起相談,而習俗被迫融入任意定立的邊境內,對於美食真實性的要求究竟還有什麼價值?而這個世界上究竟有沒有東西是真實的?
除了食譜之外,Nurvista還記錄了在Dlingo烹飪根莖類蔬菜的方法,反映了Wonoasri人對石油生產殘留物的稀缺性消費和批判殖民主義下糖貿易的漫長歷史。然而,在她的作品中佔據最大份額的原材料是大米。Nurvista說,「我見過很多不同關於大米的問題,」接著開始概述印尼綠色革命的歷史。綠色革命於1969年發生,旨在將大米產量提高到國家自給自足的水平。這場革命引入了新技術、化肥、農藥和高產種子品種,但也帶來了農作物疾病和降低了大米的質量。諷刺地,東南亞國家協會在1992年推出的自由貿易區令印尼從越南和泰國進口質量更好的大米,導致當地農民蒙受損失。
2014年夏天,Nurvista參加了爪哇農民團體和印度環境和糧食主權倡導者Vandana Shiva所舉行的會議。在一間空蕩蕩的學校教室裡,他們討論了對於那些嘗試使用專利種子培育新品種的農民的不公平的起訴。國家和企業加強對農民土地和生產的控制是革命的另一個錯誤,因為它侵犯了農民自營的能力。一年後,Nurvista在日本小豆島上的Fukutake House展示《As Long As We Can Import It, Why Bother Planting? 》(2015年) ,從中對綠色革命作出明確無誤的批評。她將一百袋繡有 「有限的庫存:來自爪哇的最後大米」、「虛偽的大米:不明質量的金米 」和 「大米:從種子到自殺」的大米包填滿了整個Fukutake House。
在《Hunger, Inc.》(2015年– )中,Nurvista進一步批判政府所資助的Raskin項目分配給貧困社區的大米質量不佳。作為2015年日惹雙年展基金會的 「美學干預」,這個多層的作品包含了由一位被稱為 「Raskin Gourmet 」的專業廚師用Raskin大米所炮製的精緻晚餐。同時展出的還有關於用垃圾製成的食物的影片,譏諷地仿效著非政府組織為獲得資金而出賣貧困的營銷活動,以及一段重現人們為大米而戰的新聞錄像。在錄像中,Nurvista要求Raskin的受益人重現人群爭奪大米的場景,以作宣洩。《Hunger, Inc.》用多種形式展示了人們如何透過消費慈善、美化鬥爭而令農業改革和加工食品滲透到社會和政治的各個層面中。
在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印尼,大米被標誌成奢侈品。 「Rijsttafel」,意即「飯桌」,是荷蘭人從印尼的「nasi padang」改編而成的一種精心設計的用餐模式,當中米飯與多種配菜一起食用。在1945年宣布獨立後,印尼摒棄了「rijsttafel」和其他殖民主義習俗,但這種用餐模式在荷蘭和國外的印尼餐廳中仍然可以找到。在訪遊倫敦期間,Nurvista驚訝地發現印尼大使館仍然保留了「rijsttafel」,於是便開始研究它在歐洲和印尼之間的意義差距。她的發現演變成《Rijsttafel: The Flamboyant Table》(2014年),一個在倫敦Delfina基金會舉行的表演性晚餐。當他們分享「rijsttafel」時,參與者反思這種盛大的用餐姿態是如何用來宣揚殖民主義的權力,以及它是如何反映出殖民主義體系的富足和貪婪。
Nurvista說:「與陌生人共進晚餐成為了一種權力交換的場所。當我們一起吃飯時,我們分享、學習、組織。陌生人變成了熟人,甚至是朋友。我們的飯菜不但滲透著跨代故事,還反映著當下的現實情況。」當我們交談時,Nurvista正在馬斯垂克的揚凡艾克學院駐場,製作著她即將展出的關於棕櫚油的作品。對她來說,她的作品與以物體為基礎的藝術家的沒有什麼不同。儘管他們的創造方法各不相同,但他們的媒介都是 「一個平台、一間房間、一個交流想法的空間」。在她的午餐、晚餐和烹飪工作坊裡,Nurvista同時開闢了一個鼓勵批評的開放論壇和一個緬懷記憶的避難所。吃完飯後,當活動結束時,這件作品將會通過它在參與者身上註入的意義、發生的討論和新形成的關係中延續。這樣的作品正正取決於我們能夠在餐桌上帶來和帶走的東西。